戰略管理,管理技巧--金迪助理
助理電話:18518981151
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如果企業能夠持續存活下去,就必須回答憑什么活下去這個問題,事實上企業規模大小、賺多少錢、解決多少就業、是否具備品牌等,都是企業經營的結果,是企業運營的外化表現,所以當人們認為企業不夠大而無法抵抗風險的時候,這本身就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人們一直想了解為什么中國企業這樣容易受到影響,企業家個人的危機、自然條件的變化、資源的改變、政策的調整、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等,一個外部環境或者內部條件的改變就會帶來企業致命的危機,為什么中國的企業這樣脆弱呢?
今天的潮流是學習,很多企業在大張旗鼓地進行學習型組織的構建,這是好的潮流,也是令人欣喜的行動,但是,如何學習?實際上,如何構建學習型組織恰恰是很多企業都沒搞清楚的。我認為企業學習最好的方法是“標桿學習法”,即選定一個標桿企業,全面、全力地學習,毫不懷疑地學習,不打折扣地學習,這樣就會看到效果。
我們學習優秀企業的心態如何?
觀察中國企業,很容易發現我們極其矛盾的內心世界。記不清是誰說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區別在于,美國人對別人比自己優秀的地方會在嘴上馬上認同,但是內心中卻會非常自傲,而中國人對于別人比自己優秀的地方會不認同,但是內心會非常自卑。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是中國文化使然,但是我的心情還是無法平靜,因為我們的企業相對于優秀企業的心態就是這樣——我們并沒有真正地認同,因而我們就無法真正地學習,也就無法真正地去超越。
中國企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熱情,是令我非常興奮的,但是看到中國企業的學習質量,握有感到非常難過。原因在于,很多企業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去找學習對象的不足,會尋找自身舊做法的依據,甚至學習的取舍標準也依企業自身的主觀判斷而定,而不用客觀事實做依據。結果,一方面我們的企業在學習,而另一方面我們的企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企業習慣。
我并不是說企業自己原先的習慣都是不好的,但是當我們學習的時候,就應該忘記自己,要把身心放開去接納所有;同時我們還需要知道,開放意味著吸收和輻射。我們的很多企業可以吸收,但卻不會也不愿輻射,不能夠輻射企業事實上還是沒有開放的心態,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學到東西。
我們學習優秀企業的能力如何?
我們很清楚中國企業與世界上一流的企業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無論是在技術上、管理上,還是品牌上。因此,就有很多人認為別人的東西我們學不到,甚至認為這些差距很難消除,認為中國企業有中國企業的問題,不能夠向世界一流的企業看齊。我想有這樣想法的人,一定是沒有好好了解中國企業20多年變化的原因。
中國企業這20多年的路正是學習的路,我們學習日本企業的5S管理,我們學習美國企業對于技術的獨特偏好,我們學習一切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但是,我承認中國企業20多年的學習,并不是說中國企業已經學會了學習。
中國企業的學習常常帶有很重的感情色彩,比如:喜歡的部分就學,不喜歡的部分就不學;能夠做到的部分就學,做不到的部分就不學;形式上學,而并不關心根本的內容;學習更多的是概念和知識,而沒有學習規律和體系等。但是如果這樣學,我們的確無法學到什么真功夫,學到的只是形式而已。看看三星向領先企業學習的過程,看看美國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向日本企業學習的過程,我們真應該反省一下了。
我們的狀態:激情夠不夠?是否永遠在創業?
別忘了你最可靠的力量源泉:你的激情。畢竟,經營企業是一個無法依賴別人的事情。很多人將這種激情定義為企業家式的管理——這是一種方式,而不是一個階段。企業家管理方式看中的是充分利用機會,它的信條借助有限的信息迅速做出決策,它具有高度的冒險性及很強的處理模糊問題的能力。使用這種管理方式的管理人員的座右銘是:大膽一試!
采用企業家管理模式迫切需要追逐市場領先地位,在這種模式下,為了充分把握機會而不得已再度起步或改變經營方向的做法是可以容忍的。這不是管理的一個階段,而是一種風格;它不怕風險,它認為最慘重的失敗莫過于平庸無為和喪失機遇。這是我在研究中國成功企業家素養時感受到的他們的特質。
企業能否持續下去,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企業是否具有激情、保有企業家精神,企業就可以走得很遠。然而現實是,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很多人開始進入“職業舒適”地帶,同時也進入“舒適的陷阱”,甚至很多經理人對于變化的環境開始有厭倦和疲勞的感覺。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解決問題應該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應該是選擇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戰略的問題,先回到戰略思維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決問題。因為企業要面對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面對問題本身就是管理的職責,但是問題并不是影響企業生存的關鍵,企業是否可以生存的關鍵是如何做出戰略的選擇。戰略決定命運。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或改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